1688尾貨批發市場
民眾對消費品價格漲跌比較敏感。近期有些公司產品要漲價,包括食品飲料和白酒公司的知名品牌,但行業頭部品牌提價并不意味著定價權在手,其實,更多是成本上升后的順勢而為。
知名白酒品牌提價對終端價格影響不大,消費者本來也不指望以出廠價拿到該商品,唯一的影響是該知名白酒品牌通過提價壓縮了經銷商利潤,增加了自身利潤。提價也不會提高終端價格,即使如此知名的品牌,想要提價到市場價附近,也會導致混亂。現在已經有不少白酒品牌價格倒掛,批發價高于零售價,影響到品牌形象,也影響了經銷商積極性。
某飲料公司定價增長,提升20%左右,提升幅度頗高,似乎可以隨意拿捏市場。但品牌公司需要考慮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,需要考慮市場的接受度。可口可樂售價一直保持穩定,很多超市賣2.5元一瓶,幾乎是除水之外最便宜的飲料,按道理而言這家公司才更有定價權,但是他們刻意保持低價,使得這個行業不會產生新的競爭對手。
此前記者在采訪一家影視公司高管時,詢問電影票價提升是否要跟院線博弈,該高管回應,本來價格就是由公司制定,但公司制定的價格也要跟市場相結合,從電影票價來看,只有極少數電影在少數時間段有能力漲價。
商品皆有價格,大多是隨行就市,比如農產品、煤炭、石油、鐵礦石,還有很多大宗原料都是如此。這些產品大多有期貨價格,一天早晚都不一樣。在農貿批發市場,農產品價格會有微妙變化,遠道而來的客商知道,不管貴還是便宜都要賣出去,要尊重市場。這些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穩定,市場價比成本波動要劇烈得多。
還有一些產品價格是廠家來定,比如品牌空調、電視機、手機、牛奶、醫療設備、藥品等。可以發現,價格較為固定的都是有品牌的商品。同樣在商場貨柜里,豬肉價格波動很大,用豬肉做的火腿腸因為有品牌,價格波動相對就小。火腿腸企業固定價格,即使原材料價格上漲也不輕易漲價,是希望消費者對品牌有相對固定的印象,相對穩定的價格是策略之一。
企業定價目標是想獲取更高毛利,也想通過品牌認知提升品牌傳播認可度,提高銷量。價格影響巨大,品牌的很多策略都跟控價有關,規定終端零售價,固定消費者的認知,經銷商不賺錢,廠家會以返利的方式給經銷商利潤。如果商品銷量不佳,企業也不會輕易降價促銷,可以搭配一些贈品,或者以尾貨的方式處理。還有一些漲價是通過減少商品分量的方式,就是不想引起消費者不滿。慕思近期就因為網絡售價太低,引起經銷商反彈。
對品牌商而言1688尾貨批發市場,控制價格能力下降,基本都會產生巨大災難,降價就是鬼門關。很多品牌寧可倒閉被收購也不愿意降價。有些商品價格變化很大,但在城市貨架上價格變動較小。這和流通成本有關。流通渠道的成本上漲是比較穩定的。近期小米14銷量火爆,公司股價也跟著上漲,就是產品力提升的表現,就是同一個產品系列,在市場上表現也非常不同,價格是銷售前就已決定,銷量多寡表現了商品受歡迎度。
可以看到,不論是蔬菜價格,還是手機等商品的價格,都在逐步上漲,這是通貨膨脹、成本上升等多因素之下市場博弈的自然結果,并不意味著公司有定價權。